信息网_www.520link.cc

广西资讯网 > 百色 > 正文

从李河君《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看舆情回应“三大忌”

网络整理 2019-12-22 08:06

近日,汉能“欠薪事件”不断发酵升级,微博、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平台中,自称汉能系的员工讨薪维权呼声此起彼伏。10月15日下午,汉能系创始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发布《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首次就“欠薪事件”作出正面回应。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对比李河君回应前后的舆论观点发现,10月15日之前,网络舆论主要为自称汉能员工的网民反映拖欠薪资报销、社保断缴等问题,以及媒体披露汉能系欠薪时长、金额,波及员工人数等信息。李河君于15日致信回应后,综观网民评论,舆论对李河君的致信回应似乎并不买账,质疑、指摘情绪反而更甚。

从李河君《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看舆情回应“三大忌”

图1:李河君致信回应“欠薪事件”前后网民观点分布

从李河君《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看舆情回应“三大忌”

图2:李河君《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高频词词云

在信中,李河君承认了汉能近期“出现了薪资缓发、社保缓缴等现象”,并称“对此,我深表歉意!这主要责任在我。”通常意义上,道歉能够起到缓和对立情绪的作用。但这封员工信“言过”的同时“倒了太多苦水”,回应问题的时候说了太多功绩,反而冲淡了歉意、削弱了诚意。

舆情回应切忌“缺乏坦诚与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近3000字的员工信洋洋洒洒,却被维权员工指摘回避多项问题。据北京时间报道,部分维权员工称“(信)里面回避了定融(定向融资)理财,回避了一次又一次的言而无信,回避了员工讨薪被开除,回避了频繁集中变更法人……把各种违法说得那么冠冕堂皇、那么清白无辜,甚至污蔑维权人员是激进分子”。同时,“几百亿应收账款没能按时回收”的说法也遭到员工质疑“关联交易”。企鹅号“债券观察”认为“这些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不容乐观”。

此外,李河君在信中强调自己“不会跑路”,澎湃新闻则直言“承诺‘不会跑路’背后的真实原因是跑无可跑: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李河君本人仍是失信被执行人,不得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多位法律界人士分析称,失信被执行人意味着被限制出境”。上述种种,反映出企业对待问题的态度仍然缺乏足够的坦诚,舆论方方面面的爆料“揭短”,形成破窗效应,企业声誉和形象进一步受损。

在回应补发工资报销这一核心关切时,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担当和决心,加剧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虽承诺11月开始补发工资报销,但却给这一承诺增设前提条件“所有的资金回笼在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如果部分员工继续闹事、煽动媒体炒作,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所以真诚希望汉能99%的员工同心协力,共同坚决抵制这些过激行为。”另一方面,信中未提及离职员工欠薪问题如何解决。澎湃新闻报道称,对于汉能及李河君的承诺,多位被拖欠薪资的员工表示不再相信。北京时间也指出,《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发出之后,多名被欠薪的员工在维权群里表示,不相信汉能11月可以恢复正常发薪,并称不会放弃维权。

舆情回应切忌“没有同理心”

员工信强调“汉能现在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呼吁员工“理解”“支持”,要有“大局观”“责任心”,“我们的事业是崇高的,我们的动机是纯洁的”,“在最困难时还能有信心”“抓住这次难得的成长机会”。这些慷慨激昂的陈词,与员工被拖欠工资、断缴社保的焦灼愤怒的心理和情感,存在严重的断层。员工信暴露出企业缺乏缺乏同理心,在员工自身正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还向其提出理解和支持公司的要求,过于缺乏人情味。

舆情回应切忌“与媒为恶”

此外,信中还指责媒体把这件事“炒作得越来越大”,认为“部分媒体过度解读、放大炒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合作伙伴和金融机构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误解、担心以及顾虑,回款数次推迟,造成今天集团和员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批评“媒体和自媒体放大不实信息”。将错误归结于舆论监督、对媒体报道进行指摘的做法,将媒体推向对立面,更是对缓和舆情态势起到反作用。

综上,《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触犯了舆情回应的“三大忌”:缺乏坦诚与担当、没有同理心、与媒为恶。在危机事件中,企业的坦诚与担当是促进矛盾双方有效沟通、推动问题真正解决的必备品质。而保持同理姿态、换位思考,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和情感表达,才能让企业的回应赢得舆论共鸣;相反,若企业漠视舆论诉求,则会招致舆论反感,加剧对立情绪。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包容媒体的客观中立报道,正视舆论监督,才能共同营造更为健康的舆情氛围。

(责编:实习生、袁勃)

Tags:回应(21)舆情(2)三大忌(2)李河君(1)台湾旅游网(1)台湾美食(1)台湾游记(1)台湾自助游(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从李河君《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看舆情回应“三大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